Sign Language,比劃的語言,無聲的話語,是用雙手在三度空間移動,配合臉部表情,有秩序有意義的表達方式。手語能流暢完整地敘述整件事或描繪出完整意念,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比手劃腳。它與口述或手寫語言的特性不同,有完整的文法、語法、句法,優雅流暢不輸其他語言,不但能表達內心任何想傳達的思想,也能講笑話、編戲本、寫小說、教學,所有文字或口語能描繪的內容它都能完成,只是沒有聲音而已。以上是我讀完奧立佛.薩克斯寫的《看見聲音》(Seeing Voices by Oliver sacks)得到的結論。
最早接觸“手語”這話題,是在讀大學時從同學書架上翻到的一本手語初級教學。那本書以圖示配合文字,告訴讀者每個常見手勢的意思。書本提到現行手語分成“自然手語”和“標準手語”(專有名詞可能記錯)兩種,自然手語又有南部與北部兩種分支,相似卻不盡相同,好像地方方言那樣。 標準手語以一手勢對應一字或一詞的方式,採中文結構,將國語逐字逐句翻譯成手語,所以對“聽者”而言只要牢記手勢就足以表達意念。標準手語有些以形狀模擬國字,比方說,將雙手姆指與食指圈成方形放在嘴巴前方,手指構成的“囗”與嘴巴構成的“口”重疊,合成“回”這個字。有些是象形造字,比方說,將雙手十指併攏,雙掌各自傾斜45度在指尖相交,構成 /\ 形狀,代表“家”這個字。兩手勢連著比表示“回家”。 自然手語,按書中的寫法,是一種自然發展形成的手語,語文結構和中文不同,對聽者而言比較複雜難懂,但對聾啞人士更能流暢地傳達他們想講的話。因為那是二十年前看的書,記憶內容或許有出入,但書本把兩種手語都當成“正式”語言看待,而且也承認自然手語比標準手語流暢,並且能充分傳達意思。 七0年代皇冠出版的《野馬谷》(Earth's Children #2 -- The Valley Of Horses by Jean M. Auel),作者對手語也有一番描述。書本以五萬年前的東歐為背景,約略介於冰河與亞述海之間。當時最後一個冰河期剛結束,巨大厚實的冰原籠罩北半球,冰河前緣是乾燥的低矮草原,春夏之際受融冰澆灌而繁花怒放,養活草食動物,冬天回歸酷寒冰凍,少有降雪。由北極直吹而下的乾冷狂風吸走一切濕氣,將已被冰河磨成細粉的塵土刮起、飛揚、吹遠,沉降在數百里外的陸地,堆積成數尺深的土壤。 在這片土地掙扎求生的是兩種原始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Man,早期智人)與克羅馬農人(Cro-Magnon,晚期智人)。克羅馬農人以口語溝通,尼安德塔人則以手勢比劃表達意念,聲音僅用來加強語氣。尼安德塔人有一種完全無聲的古老手語,所有部族都知道,因此能互相交談。這種語言主要用來呼喚神靈,與另一世界溝通,所有儀式都使用它,而日常生活則用另一套手勢溝通(各部族的方言)。 Jean M. Auel 以“扣人心弦的流暢動作”(eloquent flowing movements)來形容尼安德塔人使用的手勢語言。在她筆下的這種語言不僅限於簡單通訊,還能生動活潑地描繪出實體與抽象概念,表達喜怒哀樂,與口語無異。主角愛拉(Ayla)是個在地震後失怙迷途的克羅馬農小孩,原本會說話,被屬於熊族的尼安德塔人收養後看不懂他們的手語--應該說,無法理解世間竟有這種表達方式--而熊族也無法理解聲音可作為意念的單一表達方式,認為她只是發出無意義的聲音,所以雙方都在納悶為何對方不了解自己在說甚麼。愛拉費了好大的勁才學會手語,當她十四歲離開熊族時已經忘記如何以聲音說話,所以遇見同屬克羅馬農人的 Jondalar,雖然隱約記起聲音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並重新學習發聲講話,卻花了許久才再度了解口語所用的抽象概念與語法結構。 奧立佛.薩克斯寫的《看見聲音》提出口語和手語的差異與衝突,及現代聽障者遭逢的困擾。美國手語分成“美國標準手語”,簡稱ASL(相當於我前頭寫的自然手語),與“英文式手語”(Signed English)兩者,後者以英文文法為基礎,將英文字直接轉換成手勢(相當於我前頭寫的標準手語)。在聽者的世界,說跟講採用同樣的文法結構,只要把講出的每一個字(口述語言)以文字記錄下來,就是完整的句子(書寫語言),中間不存在鴻溝,可是手語就不同了。如果你陳述的話語與書寫的文字有全然不同的文法結構,表達事物的順序也不相同,其間的差異比華語-日語還大上數十倍,會產生怎樣的困擾! 語文結構的概念要從小學起。若在黃金時期(約三歲)之前從未接觸語言(手語或口語),將來即使學會表達方式,使用上也泰半支離破碎,詞不達意,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學會將思想以流暢方式表達,如果十幾歲才開始學習溝通(如∼野孩子),甚至終生無法掌握技巧。太晚學習語言的人無法把內心的想法以“邏輯論述”的方式轉換成對方了解的語言,也很難聽懂對方講或比出的一長串內容。他很難掌握語言的概念化與抽象思考,很難把接收到的口述或文字資訊轉換成大腦懂得的內容。聽不懂又無法發問,無法從正常教學過程中吸收足夠資訊,往往導致智商發展受限。 人雖然出生就聽得到,就能發聲,卻要等到一兩歲才能操控自己的發聲器官,可是只要幾個月小嬰兒就看得清楚,也能隨意揮舞手足。奧立佛.薩克斯認為手語是人類的母語,百萬年前原始人就能以簡單手勢溝通,在人的大腦中手語本來就佔有一席之地。如果一個嬰兒天生耳聾,無法聽到外人與自己的聲音,就應該鼓勵他以他能掌控的方式溝通∼手語,把握時間學習語言概念,否則錯過這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長大就很難彌補了。 就如同“water”這個字打開受盲聾啞三種殘疾禁錮的海倫凱勒的心靈,馬西歐、卡斯巴、伊狄芳索等聾人也在苦苦學習語言之後某天突然開竅,從此掌握溝通表達的工具,培養出抽象思考與概化的能力,心智獲得釋放,知識智慧大幅躍進。奧立佛.薩克斯對三人“開竅”之後那種欣喜若狂的描述,簡直就是愛拉重新學會說話之後的翻版。而 Jean M. Auel 對手語的描述,也與薩克斯書本所寫不謀而合。我不知道 Jean M. Auel 是否了解手語,也不知道尼安德塔人的語言能力有沒有那麼精巧進步,可是這兩本書中許多相互呼應的地方,讓我不禁微笑。 多年前我在上班的地方曾短暫收養一隻狗。她混有大麥丁血統,也保留不少大麥丁愛玩嘻鬧的習性,由於她很頑皮搗蛋,我將她取名為皮蛋。皮蛋有個特性,只要我離開她的視線一陣子,當我再出現時她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奔而來,一躍而起,跳到我身上。對一隻數公斤的小型犬而言這種舉動不算甚麼,可是對一隻剛踩過爛泥地,從草堆中打滾回來的十幾公斤大狗而言,衣服弄髒已經算最好的結果,好幾次我被撲倒在地,接受舌頭的洗禮。後來我想到《野馬谷》的情節,決定依樣畫葫蘆。 書中的愛拉能以手勢制止她從小養大的獅子的衝刺跳躍,也能制止牠進攻撲擊、搶食、跟隨、嬉玩,可是手勢怎麼比卻無詳細描述。我自己設計一種手勢,右手前伸手肘彎曲,掌心朝外(類似交通警察指揮的手勢),左手在胸前打橫。怎麼想到要這麼比劃,現在已經忘記了,可是皮蛋經過訓練之後,不管用那種速度衝刺或準備跳躍,只要一見手勢立刻趴下,屢試不爽。當皮蛋乖乖趴下時,我就像《野馬谷》中的愛拉那樣,為自己能凌駕對方的意念而訝異,但也同時體會到皮蛋對我的愛,讓她甘心受我操控指揮。 動物能看懂簡單的手勢,但除了猩猩(尚有爭議)之外,動物無法以手勢與人類溝通。聾啞人士比的手語遠超過“動物等級”,除非合併智障,他們的腦神經發展也遠比動物優越。在國外,許多聾啞人士當上教師、教授、校長、科學家,甚至決策主管,可見他們的潛力無窮。如果我們只把他們視為無表達能力的殘廢、耗費資源的米蟲,不提供他們適當教育,剝奪他們發展才能的機會,那是對他們的極大侮辱。上天僅奪走聾啞人的聲音,難道我們還要把他們剩餘的都奪去嗎?
《野馬谷》是 Jean M. Auel 所寫的 Earth's Children series 第二本。第一本是《The Clan of the Cave Bear》,後面三本是《The Mammoth Hunter》《Plains Of Passage》《The Shelters Of Ston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網站:Don's Maps--我最欣賞的網站、The AuelPage、Ayla's Herbs、Cooking Clan of the Cave Bear Style!--教你如何像熊族那樣烹飪。 Jean M. Auel 的文字活潑,描繪人物活龍活現,書中又穿插許多石器時代的知識如燧石敲製、矛與器皿製作、捕獵、鑽木取火、烹煮方式、食物保存,以及冰河期之後歐洲地貌氣候的變化,讓人眼界一開。雖然內容不完全真實,可能對某些技巧(醫藥、火石、馴馬、工藝)過於誇大美化,但大部份描述的石器時代知識不會相差太遠。除了皇冠曾出版過《野馬谷》之外,國內目前似乎沒有她的翻譯書籍,真是可惜。 《看見聲音》,奧立佛.薩克斯著,時報出版。如果想知道手語教學在美國的困境,想知道聽障者腦部發展有何不同,想知道語言與智能發展的關係,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 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簡稱ASL)是自然語言,是美國、加拿大英語地區及墨西哥部分地區裡,最常用的手語。(節錄自 wikipedia) 美國手語字母是一套增補美國手語用的手語字母,為拼寫人名、地名、著作等專有名詞時使用,某些詞語也會使用手語字母來表達。大多數情形下,常用的手會被用來拼字,掌心面對著觀察者。(節錄自 wikipedia)
2006/03/19 L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