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受到媒體影響,產生僵化的印象。提到唐氏症(Down syndrome),腦海中浮現的是流著口水、半吐舌頭、粗短笨拙的手指,與呆傻的表情。提到自閉症,不是無厘頭地大聲號叫,拒絕碰觸,就是像達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那樣,精於心算,再不然像終極密碼戰那位小孩,能輕易破解密碼。如果你把所有的唐氏症小孩看成蒙古白痴,那麼你不僅是抱持著錯誤的印象,還看輕了他們的能力。 由於第21號染色體異常引發的唐氏症,雖然會有不等程度的智障、小頭症、先天性心臟病、聽力缺陷、鼻樑塌陷、眼睛外斜、吐舌頭等症狀,但因為染色體變異程度因人而異,所以障礙程度也有不同。有些人的智商甚至接近正常。唐氏症孩童雖然智能發育遲緩,但若同時伴有其他障礙如聽力視力缺陷、注意力缺失,會讓他們的學習過程更受阻撓。缺乏適當學習環境的小孩,不論是否罹患唐氏症,智能發展自然受限。所以現在政府提供「早期療育」,就是希望協助智力和身體發育有問題的孩童,讓他們發揮潛能,降低將來的障礙。即使智能不足,若能給予良好的學習環境,有許多孩童可以習得不那麼倚靠思考的才藝,長大後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甚至還能經營公司。 《愛因斯坦的孩子》描述的就是這個發揮潛能、培養自信的故事。科思耶(Mike Kersjes)與羅蘋(Robynn McKinney)兩人是密西根州林山北方中學的特教班老師,班上二十幾個孩子無一正常。像前述的唐氏症小孩還算是穩定的,其他如自閉症、妥瑞氏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受虐兒、病態性肥胖,成員就像萬花筒那般複雜。有些小孩連照顧自己都有困難,好幾位還經常在校園內鬧事,不過他們共通的一點就是:受到其他老師與正常班同學的歧視。 對這些特教班的孩童來講,缺乏自信是常態,有所成就才是異常。「擁抱未來」這句話比雨後的彩虹還來得空洞,只能美美地掛在天空,轉瞬間就消失了。參加太空營?想都不要想,先嘗試管好自己,不要打架、不要曠課、寫好家庭作業還來得實際。 可是如果沒有自信,要怎麼去追求未來?如果沒有夢想,如何說服他們努力?如果周遭的人都看輕你,認為你只能跨出一小步,那麼對於三步遠的目標你也會視若無睹。藉由參加太空營這個夢想,科思耶將學生凝聚成一個團體,一小步接著一小步,讓他們往目標邁進,而太空營中的優秀表現,更肯定了學生的努力與信念。在他們一生當中,終於有所成就。從這個奮鬥過程,學生不但建立了自信,也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自信與自我控制,將陪伴他們一生,在畢業後繼續帶領他們進入成人社會,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 你知道這個壯舉當中最困難的是甚麼?不是訓練學生,不是努力學習,而是打破成見,戰勝官僚。 《愛因斯坦的孩子》描述一個美夢成真的真實故事。想了解科思耶與羅蘋如何與各界人士周旋,如何弄到許可、湊足經費,如何訓練學生,讓夢想實現;想知道學生在這個逐夢過程中學到甚麼,如何轉變;想知道這個突來的靈感如何改變太空與火箭中心的政策,就趕快翻開書本吧!
2008/12/13 L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