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期末考:
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省思


  • 中文書名:最後期末考: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省思
  • 英文書名:Final Exam: A Surgeon's Reflections on Mortality
  • 作者:陳葆琳(Pauline W. Chen)
  • 譯者:林義馨(就是我啦!)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ISBN:9789862130971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3日
  • 購買管道:博客來金石堂等網路書店


在職業生涯當中,醫生必須多次與死神交手。雖然醫者以拯救生命為職志,卻無法扮演上帝,搶回每一條生命。有些人死亡時走得很愕然,有些卻很平靜,但大部份患者都是掙扎到最後,受盡不少折磨才離開人世。對於走到生命盡頭的病患,他們期望醫師能為他們做些甚麼?醫生的角色又該怎麼扮演?

作者陳葆琳是華裔美籍外科醫師,專精於肝臟移植。她的訓練過程漫長而嚴苛,雖然救人無數,從她手中流逝的生命也不在少數。在行醫的過程中她逐漸體驗到,醫生治療的不僅是疾病本身,還應該兼顧病人的心理層面,以及家屬的感受。當一個盡責的治療者,不僅應該與病患共同面對疾病,更應該重視這個「治療的過程」。即使你無法治癒疾病,也不應該放棄這個病人。越是無望的患者越需要關懷。可是我們的醫學教育卻讓醫生逃避代表失敗的死亡,連帶也逃避最需要關注的瀕死病患。

陳葆琳用她的筆帶領我們重新體驗她的求學與訓練過程,藉由她的眼睛我們面對病患的死亡,領受死亡帶來的衝擊,逐步發掘現今醫學教育的缺失。透過文字我們了解到,「醫病」固然重要,「醫人」更重要。有時候醫者必須捫心自問,這項治療究竟是在拯救病人,還是免除自己的法律責任與家屬的內疚。

人註定會死。死亡是痛苦的,但死者不再感受痛苦,受苦的是死亡的過程,與陪伴在身邊的人。醫學進步讓許多絕症病人多存活幾年,可是卻無法讓這條路平順易行。我們該做到甚麼程度才算足夠?何時才是放手的時機?陳葆琳讓我們知道除了醫療,醫生還應該付出更多的關懷,並且帶領末期病患及他們的家屬渡過那臨終的時刻。

作者認為,在生命的終點提供照顧這件事,將是醫生所接受的最終考驗。

P.S.: 這篇是《最後期末考》的介紹,我為這本書寫的譯序〈陪他一段〉在這裡


2008/12/14 LYS


回前頁    回首頁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