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或在海邊目睹颱風威力的朋友都知道,狂亂的氣流可以把大海轉變成甚麼樣的魔鬼,但與風暴同時並存的淹水狀況,似乎就不那麼恐怖。淹水,那不是低窪地區才會發生的嗎? 《Isaac's Storm》這本書講述 1900 年 9 月 8 日強烈颶風侵襲 Galveston 的災難。美國的颶風等同於台灣的颱風,這次的風速 125 mph,已超過十七級風(109-118 mph)強度。Galveston 位於德州近海的狹長小島上,外側是墨西哥灣,內側與大陸相隔約 3 英里。小島最高點只有海拔 8.7英尺,平均高度不到 4.5英尺。颶風激起的海浪高達 15 英尺,輕易就越過 8.7英尺的防波堤,幾乎全島淹沒在海水中。許多建築物崩塌,很多人困在殘骸中,因來不及救援而死亡,死亡總數達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超過 6000 人。平日對大陸的交通仰賴跨越內海的鐵道、橋樑或船隻,此時聯外交通全數中斷,電話電報線也吹斷。9 月 9 日一艘逃過一劫的船隻(Pherabe)載著六名生還者求援,9 月 10 日凌晨三點抵達波士頓的電報局,才將消息傳出去。 二十世紀初的氣象學才剛起步,也沒有衛星雲圖之類的高科技產品,只能倚靠氣壓計與經驗,再配合各地氣象員的觀測,以及外海船隻或加勒比海小島傳來的消息。Isaac Cline 是氣象局主任,詳實記錄了這場風暴來襲前後的變化。由於氣象局錯估威力與行進方向(颶風突然轉向,打破以往慣例),無法事先警告居民準備或撤離,再加上地勢低矮,離颶風眼很近,所以死亡人數超過 Johnstown 垮壩災變與舊金山大地震兩者的總合。 順便一提,這場災害比前幾年侵襲紐奧良的卡崔娜颶風還要嚴重,至今還穩站美國最嚴重天災的榜首。
補充(書本之外): 參考資料:
1888 年3月12日暴風雪襲擊美國東岸,接下來兩天從維吉尼亞州到緬因州都籠罩在大風雪當中。這次的風雪風速超強,降雪量也特多,得到“The Great White Hurricane”之暱稱。早上上班時許多人只覺得天氣改變,但為了怕被炒魷魚而不敢請假,中午過後情況卻急遽惡化,將通勤工人困在車站。一列火車為風雪所困,車廂卻突然起火,有些乘客在下車避難時凍死。城市聯外交通停擺,不但食物無法運進來,連在市區內都無法自由通行。 風雪時想出門的居民無力對抗強風,必須數人結伴掙扎行動,並互相扶持。有些人在體溫過低昏迷前被路人拯救,有些人卻一去不返。馬車(當時的主要運輸工具)停駛或漫天要價,又沒有其他可用之交通工具,急於返家的居民只得任人宰割以求保命。禽畜的排泄物與其他棄置街頭的物品到處亂飛,造成多人受傷。 風雪過後,某些路段積雪深達52英尺,在積雪極深的街道,因為鏟雪車不敷使用,還要好幾天才能清除,居民乾脆在雪堆底下挖隧道通行。積雪數週後才融化,有個巨大的雪堆直到七月才消失。受到交通癱瘓與髒亂之苦,紐約居民要求政府在下次風暴來襲前做好準備,不可再讓居民受此折磨。於是紐約市開始積極整頓市容及興建地鐵。我們可以說,這場暴風雪間接促進了現代都市的發展。 其實 1888 年1月還有一場比它還嚴重的暴風雪。許多內布拉斯加州的學童出門時見到的是溫暖的好天氣,卻在一個上午轉變為華氏 -20 度以下的狂風雪。來不及返家的學生困在半途,許多人靠好心農莊收留才保住一命。這場風雪被稱為“Schoolhouse Blizzard”。在早期的歷史,這場風雪比紐約市那場還出名,可是因為發生在美國大平原,所以近幾年逐漸為人遺忘。現在提到 Blizzard of 1888,多半指的是這本書寫的,也就是三月份肆虐美國東岸那場風雪。 參考資料:
2008/12/20 L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