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有九隻臺澎海域常見的螃蟹,有些無毒可食,有些含有劇毒,您分得出來嗎?其中有一種只要吃下一隻蟹腳,就算醫院開在您家對面,可能都來不及救。
照片來源:澎湖竹灣螃蟹博物館,06-9983207。
螃蟹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軟甲亞綱、十足目、爬行亞目,分為頭胸部、腹部及附屬肢三個部位。可以用背甲的形狀、花紋、顏色、顆粒粗細以及最後一對步足是否特化成泳肢來大略推斷種類。雖然划酒拳時口訣唸著“螃蟹一呀爪八個”,其實它有十隻腳,只不過最前兩隻稱作螯,相當於人類的手,並不用來走路或游泳。 海洋生物的毒性與環境息息相關,就算是同種生物,在不同水域也具有不相同的毒性,甚至同一水域的每個個體毒性都不相同。有些物種會主動合成毒素(如河豚),在身體各器官的分佈濃度不同,且隨季節改變,繁殖期毒性較高。有些物種會把食物中的毒素蓄存在身體組織(西施舌、螃蟹),如果食物鍊中不含這種毒素,它體內就無毒,食客也不會中毒。此外重金屬或戴奧辛之類的物質雖然不是“生物毒素”,也可能經由食物鍊累積在人體,長久下來對人造成危害(綠牡蠣事件、鎘中毒)。 螃蟹為雜食性,攝食的東西依品種不同包括海藻、魚蝦蟹貝等小型動物(包括自相殘殺)、屍體、泥地中的生物碎屑或有機質,所以它的毒性與環境關係密切。如果該地的生物含有毒素或會製造毒素,螃蟹吃了沒有中毒死亡,就會將之累積在體內,尤其集中在肌肉組織(蟹肉)。有些毒蟹身上沒多少肉,倒是長了一對大腳,饕客拔下蟹螯啃食,正好吃到最毒的部份,症狀嚴重與否,就看吃下多少毒而定。由於這種毒素不會被熱分解,也就是說烹煮無法去除毒性,食用者往往不會聯想到看似安全的煮熟螃蟹。毒素為水溶性,喝湯也很危險,至於被螃蟹夾傷刺傷倒不會中毒。蟹毒是神經性毒素,一旦吸收進入血液,只能靠催吐與支持療法,沒有特效藥,能否保命就看吸收量多寡而定。 幸好依據目前的研究顯示,澎湖地區這種螃蟹所含的毒性比臺灣的低很多,再加上數量不多,體型嬌小(肉少),所以誤食者僅吸收到少量毒素,症狀輕微甚至毫無症狀。許多珊瑚礁魚類或螺蚌類也具有這種毒性不一的現象。當地人會告訴你那個海邊的某某螺不要吃,或某處抓的海產比較安全,除了考量海水污染之外,或許也跟這現象有關。 在海岸礁岩地區若肯花點心思,就能抓到許多螃蟹與魚貝類。雖然大部份都無毒,但夜路走多了難免碰到鬼,若無十足把握,不認識的戰果還是放棄吧!
2004/047/27 L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