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薛克頓南極光芒背後的英雄
- Ross Sea Party -


  • 書名:The Lost Men: The Horrowing Saga of Shackleton's Ross Sea Party (Abridged)
  • 作者:Kelly Tyler-Lewis
  • Provider:Simon & Schuster Audio(沒錯,這是有聲書)
  • Narrator:Graeme Malcolm
  • Running Time:6 h 15 min


  • 書名:SOUTH! THE STORY OF SHACKLETON’S LAST EXPEDITION 1914–1917
  • 作者:Sir Ernest Henry Shackleton(薛克頓)
  • 註:本書可以在 Project Gutenberg 找到免費的文字檔


給讀者:
本篇文章分成三段,第一部分介紹薛克頓穿越南極大陸的計畫與羅斯海支隊(Ross Sea Party)的角色,對閱讀《The Lost Men》的樂趣沒有影響。第二階段會提到羅斯海支隊遇上的困境與衝突,最後才提到他們的下場。如果你打算自己看書,建議後兩段不要讀。我會在文章中提醒各位。如果你看過《冰海歷劫700天》或《極地》兩本書之後對薛克頓抱持美好的印象,不希望改變,那麼這篇文章請不要看下去。如果你覺得文章裡面的批評太負面了,得考慮向作者 Kelly Tyler-Lewis 抗議,因為我所寫的資料主要出自《The Lost Men》,薛克頓寫的《SOUTH!》裡面對羅斯海支隊的遭遇只能用輕描淡寫來形容。

接招吧∼


薛克頓的計畫與準備工作

征服南極後阿蒙森用挪威文寫出探險經過,而史考特直接以英文書寫。由於史考特等五人壯烈身亡,媒體對悲劇人物自然會大作文章,再加上英文書的流通區域比較廣泛(至少在亞洲澳洲與美洲等英國殖民地),所以他們的名氣比阿蒙森還響亮。

薛克頓曾於1907年乘坐寧錄號(Nimrod,意思是獵人)到南極探險,創下人類最接近南極點的紀錄,並獲得封爵。雖然他也想率先抵達南極點,但在此情況下如果還打算一親南極土地,就必須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能找到財力支持。因此他提出橫越南極大陸的計畫,並打算同時進行下列科學研究:

  1. the great Victoria chain of mountains (由羅斯海向極點延伸) 是否穿越大陸與南美的安地斯山脈隔海相接。
  2. 繞著極點的大高原是否逐漸向威德爾海(Weddle Sea)下降。
  3. 希望能通過磁南極並持續地磁測量。
  4. 氣象學研究。
  5. 冰河與地質研究,有關冰的形成與山脈本質。
  6. 在威德爾海、西方的 Graham Land 與東方的 Enderby Land 研究。
  7. 在羅斯海支隊推進時於貝德摩冰河(Beardmore Glacier)頂端停留,接近最早懷疑有煤的 Mount Buckley,此區對地理學者很重要,可從石頭讀取南極歷史。
  8. 羅斯海支隊登陸前先在羅斯島東側企鵝孵育地(克羅齊角)放下部分研究人員、補給品與渡冬小屋,整個冬季研究國王企鵝。(後來因找不到上岸地點而取消)
  9. 兩艘船皆可挖掘海底的成分與生物、測探水深、水道測量,威德爾海的堅忍號還負責航行未知的 Graham Land 並測量製圖。

薛克頓認為威德爾海以南到南極點皆屬於英國領地,所以此行是以國家為名義,替祖國爭光,以他之前贏得的光芒,政府與人民(包括英國屬地)應該會鼎力相助。他甚至還把遠征隊命名為“the Imperial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不過英政府只肯支付10000英磅,而經過極力遊說之後皇家地理學會也只肯支助1000英磅,離他(樂觀的)估計6-10萬英磅還差一大截。

找不到金援的原因,除了野心太大之外(威德爾海到南極這條線完全無人探勘過,能否登陸並穿越很值得懷疑),當時歐洲政局十分不穩,戰爭一觸即發,與現實無關的探險活動很難吸引國人焦點。

薛克頓從1913年中葉開始準備,在取得贊助後於1914年1月13日宣佈探險計畫,到了三月原先答應的捐款撤消了,他騎虎難下,只好向民眾公開募款,並趕在當年八月出發,把許多未完成的工作交由其他成員負責。戰爭影響許多人的捐款意願,軍官(南極探險的部分主力)也面臨徵調,還有物資吃緊、海陸交通控管,這些都深深影響日後的探險計畫與救援行動。

薛克頓打算乘坐新船「堅忍號」(Endurance,花了14000英磅)在威德爾海(Weddle Sea)登陸,通過南極點之後走下貝德摩冰河,再由羅斯海乘船離開。因為無法在出發時攜帶足夠全程所需的糧食,所以另行指派羅斯海支隊負責在對側的羅斯海登陸,建立大冰棚上的補給路線,直到貝德摩冰河山腳。

原本考慮只買一艘船,在威德爾海放下人員後開到羅斯海,放下羅斯海支隊,船留在羅斯海等著隔年接人返鄉。後來因為募得經費,所以多買一艘船極光號(Aurora)負責載運羅斯海支隊。不過捉襟見肘的財力無法讓船隻先回紐西蘭過冬,隔年春天再開回南極,所以命令極光號在羅斯海下錨過冬以節省燃料。這個大膽的決定引發了日後的大災難。南極洲簡圖之後進入第二部分,會洩露部分書本內容。

南極洲簡圖
本篇文章裡的照片與圖片都出自於 Project Gutenberg,沒有版權,
使用規定請參照 The Project Gutenberg License
這張南極洲簡圖是我畫的,你可以註明出處後使用在非商業用途。

羅斯海支隊的困境

羅斯海支隊乘坐的極光號才剛經歷 Mawson 兩年半的南極探險,薛克頓看都沒看就買下她。飽受浮冰摧殘之後木頭船身漏水嚴重,羅斯海支隊負責人麥金托許(Mackintosh)的評語是:「從頭到尾都在漏水,水從甲板湧入船艙。」薛克頓在倫敦答應麥金托許有2000英磅可用,必要時還可再加1000,可是麥金托許到了澳洲只收到1000,光付先前的船隻停泊費與隊員食宿帳單都不夠,要拿甚麼修船?要怎麼把漏水的篩子修成能抵擋南極冬天惡劣環境的堡壘,還要買齊兩年所需的煤與食物,讓麥金托許傷透腦筋。

等麥金托許收到薛克頓寄出的極地裝備,更是傻眼。他從薛克頓那邊得到的印象是,所有必須裝備都會由史坦豪斯(Stenhouse)隨船運來,在雪梨只需購買少許物品。但由英國運來的裝備明顯不足。拉橇所需的配備:衣服、雪屐、睡袋,只有六套,剛好夠負責運補的人使用一季,沒有備用品。雪橇只有兩個不夠用,其他像油布衣褲、雪屐鞋,則付諸闕如。毛皮製品在運送途中受到老鼠與蠹蛾蟲蛀食……

此外薛克頓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人員,還把燙手山芋丟給麥金托許,由他補齊人手。

薛克頓答應在十月初寄達的詳細指示不知流落何處,薛克頓的船已在八月出發,目前聯絡不上。麥金托許只好發電報詢問倫敦。倫敦辦事處告知無法再加錢了,還附上薛克頓的指示信副本,表示1000英磅應該夠用了。倫敦建議麥金托許將船隻抵押3000英磅,並將部分帳單轉給倫敦支付。薛克頓在信中告訴麥金托許許多新的決定,還要求他鼓舞同胞為祖國奉獻,向大眾乞討捐款與贈品(衣物食物儀器等等,尤其是煤),或者到麥克默多峽灣後搜括前幾任探險隊用剩的物品。

依照麥金托許估計,澳洲的勞力與物資比英國本土貴上一倍,修理船隻跟購買補給品將會花上一大筆錢,遠超過手上所有,所以用盡軟功向澳洲政府討了500英磅補助停泊與修船費用,又向民眾公開募捐。Stevens、Cope 與 Spencer-Smith 討或商借科學儀器及照相器材,甚至以個人名義借貸;其他贈品包括經線儀、打字機、電照明系統、木屋的建材、雞蛋、果醬、書籍、紅標威士忌等等,還包括一架收發兩用短程無線電(不過在南極時故障,直到回程接近紐西蘭才修好)。有些捐贈者因為薛克頓未好好備妥探險用品,把責任丟給他人,感到憤憤不平。倫敦後來不情不願地補發了700英磅追加款。

最後麥金托許以倫敦撥付的l700英磅(兩筆加總)現款,加上澳洲捐贈超過5l00英磅以上的金錢物資,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十二月二十四日勉強出航了。依照薛克頓的信,他可能一登陸就開始穿越南極大陸,也可能隔年春天才出發,所以指示麥金托許在冬天來臨前就建好補給路線。萬一薛克頓立刻出發,而補給品來不及運到貝德摩冰河底端,薛克頓一行六人就面臨凍餓身亡的命運,所以麥金托許的壓力很大。為了募款與修船,他已經比薛克頓指示的“十二月一日之前”晚了三週離港,更不可能依指示“一月一日抵達南極後馬上派人前往南方”。裝備不足與時間壓力,深深影響了日後的行動。圖片之後進入第三部分,會洩露更多內容。

Cape Evans From Arrival Heights
埃文斯角的照片出自於 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

第一季運補行動

薛克頓能聽取下屬的意見,彼此互相討論,甚至會採納低階隊員的建議而改變自己的決定。麥金托許與史考特一樣是重視階級制度的人,也都認為出身比實地經驗重要。雖然極地經驗極度不足,卻是位忠心且認真執行命令的軍人。薛克頓最後決定由他指揮羅斯海支隊與極光號。

而身為海軍士官的喬伊斯(Joyce),愛喝酒又我行我素,會跟“下等人”混在一起,會打架鬧事,會抗命,船長史坦豪斯很早就看不下去,希望麥金托許開除他。不過身為薛克頓欽點的老隊友,又是隊上唯一懂得在極地駕駛狗橇與人力拉橇的人,麥金托許不敢動他。

喬伊斯不擺架子,又是隊中極地經驗最豐富的人,還會主動教導隊員雪地求生之道,很快得到大部分隊友的擁戴。喬伊斯在寧錄號探險時自己學會駕駛狗橇,並出過任務安放補給品,薛克頓找他負責狗隊、補給與拖橇裝備,但必須聽命於隊長。雖然應徵時薛克頓已經告知他上頭有人,他卻沒想到麥金托許是個一板一眼不接納建言的人。看在官階職位的份上,他服從了,直到麥金托許的行為危害到整個運補行動,甚至隊友的生命安全,他才爆發出來。

叛變?沒錯。作者 Kelly Tyler-Lewis 在這本書中敘述了兩個人的衝突與最後分道揚鑣的經過,還提到麥金托許的剛愎自用如何讓他喪命,甚至多抓了一個墊背的人。是不是造反有理,看了書就知道。想自己看書的人還來得及回頭喔!


經過人仰狗翻的顛簸航程之後,狗的健康狀況並不良好,而且已將近一年未在冬季拉雪橇了。隊員沒有馴狗經驗,沒有駕橇經驗,新隊員甚至沒有野外求生知識(Hayward 是新進人員中唯一具有野地生活經驗的人)。一下船麥金托許就宣布立即展開運補任務,喬伊斯跳出來反對。從寧錄號得到的痛苦經驗,他認為需要幾週的時間讓狗補充營養、鍛鍊身體,並接受團隊訓練,才能應付急迫但沉重的任務。喬伊斯把麥金托許拉到一旁說話,建議先從輕負載短程開始作業,但是麥金托許知道現在已經比薛克頓指示的時間晚了三週,如不趕快出發,可能危及薛克頓一行人的性命,因此堅持己見。喬伊斯雖不同意但也只好服從。

身為總指揮的麥金托許改變原先派出六人搬運補給品兼地質調查的決定,抽調科學家與船員湊成三組十二人。若不是雪橇與服裝不夠用,他還打算指派更多人手幫忙。極光號也因為這個舉動更顯得人力不足。

原本麥金托許希望在冬季來臨前把補給品運到貝德摩冰河底端,每一度設一補給站,但考量時間與現況,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也做了部分妥協,只打算建立79度與80度兩站,明年再建立剩下的81度、82度、及最後83度冰河腳的 Mount Hope 補給站。80度補給站離薛克頓的預期還有一段距離,麥金托許只能祈禱薛克頓明年再出發,或者已經出發但攜帶的補給品夠多,足以撐到80度補給站。(LYS註:還好薛克頓沒如期出發,不然隔年麥金托許可能會在半路上看到不希望發生的慘況。)

狗跟人一樣有階級制度,但不是由人指派的。狗也不是天生就懂得拉橇,必須經過教導,還得跟其他的狗配合,並學習人類的指令。狗與狗之間會爭領導權,一但建立位階之後低階者就會聽命於狗領隊,人只要命令那隻首領狗就能做事。對狗而言,主人就是牠們的大首領。如果把一隻狗跟另一隊狗放在一起,為了重新排名,會引起一陣子爭執互鬥,直到階級確立。阿蒙森的狗在坐船時就已分成小隊,後來出任務時也依照各自所屬的群組挑選,隊員還利用冬天強化“人”的領導權,因此運作良好。這些英國人都不懂,至少麥金托許不懂,又不聽懂狗的喬伊斯的意見,所以造成後來的重大損失。

喬伊斯等三人一月二十四日出發運補,二十五日麥金托許與 Wild 及 Smith 出發,三十日由 Cope 帶領五人跟機動雪橇出發。這十二位直接下船就行動的人當中只有麥金托許與喬伊斯有極地經驗,而這些購自不同主人的狗,幾乎沒共同相處過,更遑論一起拉過橇。喬伊斯在小屋岬(Hut Point)渡過第一晚,隔天就發現狗兒為了爭權,已造成一死一傷,而這原本是可以靠訓練避免的意外。

由於夏季冰融,海冰濕軟難行,大冰棚又有堆雪與雪脊,麥金托許無法讓狗兒聽命行動,經常動之以鞭;喬伊斯那隊則很快建立制序,只有在狗群嚴重互咬時才以暴力制止,平時根本不打狗。狗雖然可以吃足量(1.5磅)的狗餅干,但缺乏新鮮的肉(也是應該事先準備的,這點阿蒙森做得很成功),必須靠吃雪補充水份(造成體溫過低),脂肪也不夠;再加上原本就感染了寄生蟲,因此不斷消瘦。鞭打、互咬及挽具磨出的傷口也受到感染。總總因素加起來造成狗隻虛弱死亡。喬伊斯抱怨原本在他的狗隊拉得很好的狗,被麥金托許調去之後五天就死了,Gaze 在筆記中也批評麥金托許根本不懂怎麼管理狗。

狗的狀況極速惡化,為了保留明年搬運補給品的隊伍,喬伊斯建議麥金托許不要讓狗拉到南緯80度那麼遠,先送牠們回去調養身體,剩下的路程用人力拉橇。但麥金托許不肯聽,挑出最好的九隻狗繼續前進,指派 Spencer-Smith 帶兩人及最弱的四隻狗折返小屋岬。喬伊斯讓步了。

三月初,南進的隊伍只剩一隻狗(Pinkey)存活,三月六日,Pinkey 也死了。明年只剩留在船上的八隻狗(先回去的四隻也算在內)能幫忙拉橇。Ernest Wild 露骨地諷刺說,這條路應該稱為“死狗之路”(the Dead Dog trail)。喬伊斯則批評:「這只能用痛心疾首來形容。只要稍具一般常識,這些都可以避免的。」

當六人折回小屋岬,發現沒有極光號的蹤影,海冰破碎無法通行,只能困守小屋,等冰封之後再與埃文斯角的四人聯絡。在這六週期間隊友互相討論運補過程,開始心生不滿,不斷質疑麥金托許的決定。Jack 最早發難挑戰服麥金托許,認為他指派的機動雪橇領隊 Cope 偷懶無能;而最為大家詬病的是麥金托許對待狗的方式,與組織拉橇隊的能力兩件事。

喬伊斯認為狗是成功的關鍵,麥金托許藐視他的判斷讓他很反感。他指出自己過去參與的某次行動,狗隊一天就行進四十多英里,而此次同樣路程他們卻走了十二天。為了維持和平,麥金托許對喬伊斯與其他隊友的嘲諷不加理會,但在日記中寫道:等回到船上之後,我們有不少事必須排解。

七月二日海冰夠硬了,六人啟程前往埃文斯角,這次帶足了該帶的配備。由於生活環境極差與氣氛惡劣,麥金托許曾經遊說一兩位隊友,希望和他不帶任何裝備“衝”回埃文斯角,如果風暴來襲,「只要蹲下來將柏帛麗牌雨衣的帽子拉上,撐一下風暴就過去了」。Jack 極力反對,認為這是瘋狂舉動。在一個風暴沒有任何先兆就會突然來襲的地區,走在十三英里崎嶇又危險的海冰上,還認為那是輕鬆的路程,這種話出自隊長口中,讓眾人大大降低對他的信賴。

冬季

回到埃文斯角之後,留守的隊員告訴麥金托許,極光號在風雪之後失蹤了,不知現況如何,也不知道來年是否能等到救援。因為經費不夠,無法負擔船隻返回紐西蘭再折返南極的燃料費,所以薛克頓指示船隻在南極找地點過冬。經數次嘗試,極光號在薛克頓指示的地點差點被浮冰撞沉,船長史坦豪斯只好抗命將船泊在埃文斯角岸邊。麥金托許指示以船隻當倉庫,只卸下必需品,所以當船卡在浮冰群漂走後,岸上的四個人只擁有隨身衣物與少許個人用品,以及先前卸下的小部分煤(烹飪取暖用),和最珍貴的--薛克頓穿越南極要用的補給箱。

沒有過冬物品,沒有食物,沒有冬季服裝,沒有睡袋帳篷,燃料不夠用,拉橇運補的裝備也只有手上這一批。連過冬都有困難了,明年要怎麼作業?他們找到少許前探險隊丟棄的內衣與襪子。在喬伊斯、Wild 等人巧手之下,隊員利用舊帆布、包裝袋、舊睡袋、繩索、皮革等歷年留下的物品做出克難服裝與鞋子,但保暖效果差,也不耐用。舉個例子,喬伊斯用繩索盤成鞋底形狀,上面縫帆布,就變成一雙雪靴。難怪他們後來很容易產生凍瘡。為了怕穿壞衣物,以及太過寒冷,整個冬天他們都儘量窩著不動,無法像阿蒙森那樣以運動保持體力,或訓練狗隊拉橇。

缺少裝備跟經費不足有很大關係。除了購買量不足之外,因為船員也沒有足以禦寒的服裝,所以先借用運補隊的冬季裝備應付,船漂走時那些衣服鞋襪還穿在船員身上,睡袋也放在船上。如果東西足夠的話,老早就搬上岸了。

薛克頓預計一天前進十至十五英里,而上一季的運補行動,麥金托許的隊伍只能日行五英里。在可以行動的十月到來年二月,必須日行十至十五英里,補給箱才能及時運抵冰河腳,而且進度太慢的話拉橇人員會吃掉過多食物,甚至消耗補給箱的食物,能留給薛克頓的將不敷使用。以今年的速度,明年要如何達成任務,麥金托許傷透了腦筋。

麥金托許眼中的運補隊伍不包括狗隊。事實上他把存活的六隻狗都當成廢物。二十六隻隨船而來的狗只剩六隻存活,四隻沒拉過橇,上回任務先行折返的四隻也只有兩隻活下來。再加上兩隻母的後來懷孕,真要出任務也只有四五隻可用,但牠們在喬伊斯眼中仍是珍寶。他細心呵護牠們,而牠們最後也報以全心的奉獻。

喬伊斯表面上與麥金托許相安無事,暗地裡卻散播謠言說薛克頓指示該由他負責運補任務,卻被麥金托許搶走了。由於麥金托許運補行動表現欠佳,又刻意避免與挑戰他權威的下屬衝突,再加上“輕裝衝回埃文斯角”那種荒謬提案,還有經常擺出軍官高人一等的姿態,所以逐漸與其他隊員疏遠。有人私下表示他當初就應該留在極光號,把出任務這事委派喬伊斯負責。事實上,薛克頓當初曾指示麥金托許,可以自行決定留在極光號上指揮,派他人上岸運補,或者親自帶領運補行動,而麥金托許選擇了後者。他現在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要親自把補給箱運到貝德摩冰河底端。

第二季運補行動

春天到來,第二季運補行動即將展開。為了彌補速度,麥金托許把雪橇加重。九個人拉三個雪橇,每人分擔200磅。雪橇深陷雪中,像犁那樣緩慢前進甚至停駐不前。喬伊斯要求重新分配重量以加快速度,赫然發現雪橇又超重了。第一季運補時喬伊斯就發現麥金托許給他的重量比事先講好的還重200磅,不過他忍下來了。這次出發前他表示一人150磅是合理的重量,後來勉強接受麥金托許200磅的命令,可是現在一量,總重2000磅,相當於每個人必須拉222磅的重量。戰火終於爆發。喬伊斯要求將重量減為一人150磅,但多增加一趟行程。他表示:「有心配合,但體力無法應付。」麥金托許不同意減重。

這場爭執因為即將來臨的風暴而暫停。隔天早上喬伊斯不顧風雪衝進麥金托許的帳篷,不久麥金托許出來宣佈拆夥,他與 Spencer-Smith 及 Wild 三人一隊,喬伊斯帶領剩下五人。麥金托許丟下60磅的貨品後先行離開(變成每個人180磅),剩餘物資都留給喬伊斯等六人,相當於每個人232磅。隊員感到自己被麥金托許遺棄了。喬伊斯留下備用衣服與裝備,將重量減成每個人170磅,在多次拉橇後完成任務。

回到埃文斯角,麥金托許跟喬伊斯保持冷戰,麥金托許還寫字條給 Stevens,要他選邊站,不要跟那些不講理的無恥之徒在一起。他也留一封信給船長史坦豪斯,要他不要聽信其他人的話,似乎預見可能發生叛變。

第二季第二次運補行動即將展開,麥金托許忽然決定要用狗,喬伊斯大力阻擋。最後妥協方案是由喬伊斯負責駕狗隊,仍然分成兩組,每人負擔186磅重量。十月二十九日麥金托許與 Spencer-Smith 及 Wild 三人先行出發,受到暴風雪耽擱,喬伊斯等六人與五隻狗十一月五日才出發。狗隊表現良好,雖然深陷鬆雪直達腰腹,由小屋岬到 Bluff Depot 再折返只花了十六天就輕鬆完成,比麥金托許估計的三週快很多。不過搬運三趟之後喬伊斯已經穿壞兩雙自製毛靴,也因雪盲加凍瘡而無法行動,其他隊員也出現狀況,所以決定在小屋岬休養數日。(別忘了他們的服裝隨極光號漂走,只能拿帆布等舊裝備自己縫製。)

他們休息時麥金托許聽取 Spencer-Smith 建議,避開 safety camp 與小屋岬之間難走的海冰,只在冰棚上來回搬運先前存放在 safety camp 的物品,並且尚未走到 Bluff Depot 就將東西擺下來堆放。十一月二十四日麥金托許在 safety camp 留下手寫字條,不但更動許多原先的計畫,還命令已經近一個月未碰面的喬伊斯不准用狗。喬伊斯氣昏了。狗隊表現那麼好,已經證明牠們是行動的主力,怎麼能說禁就禁!麥金托許還指示喬伊斯在他們下次離開小屋岬時將狗綁在小屋,任由他們自行脫困返回埃文斯角找留守的 Stevens。信尾還質問喬伊斯是否在 Bluff Depot 留下足夠的補給品。

三天後兩組人會面了,麥金托許提出新計畫,要求他們把二十一小時當成一天,這樣一週就有八天可用。喬伊斯反對。麥金托許指責喬伊斯危害計畫,喬伊斯提出計算過的數據表示,他們已經將1726磅貨品拉到 Bluff Depot,而麥金托許只運走553磅。麥金托許聽完後撤銷新計畫並且道歉。

喬伊斯等人搬完第四趟貨,回到小屋岬休息一週,大吃新鮮海豹肉以避免壞血病。雖然當時仍不知道壞血病是因維他命C缺乏所引起,卻由歷次探險得知鮮肉可以避免得病。這趟出門要直攻冰河腳,至少三個月才能回到小屋,所以喬伊斯想儘量避開這個大敵。Bitchie 即將臨盆,不帶出門,只剩下四隻狗拉橇。十二月二十八日走到 Bluff Depot 後發現麥金托許的新指示,要他們把前往 Rocky Mountain Depot 的兩趟行程縮減成一趟,也就是一次搬運2000磅物品。喬伊斯信賴狗的能力,沒有反對。隔天傍晚他們看見麥金托許的隊伍,但特意保持距離。除夕夜,喬伊斯進入麥金托許的帳篷,希望雙方休兵。麥金托許承認挫敗,表示自己覺得沒多大希望及時抵達冰河腳。喬伊斯提出新計畫希望他支持,麥金托許接受了。

和解只是合作的開始,並不表示事情就會好轉。事實上危機才剛要開始。由於運補隊用的是先前探險隊留來的舊貨,喬伊斯隊上的兩個爐子在十二月四日第三趟出門時就壞掉一個,另外一個隨時可能報銷。爐具失效表示無法取暖,無法烹煮,甚至想融雪補充水份都辦不到。在嚴寒的南極大陸,碰上暴風雪又失去爐子意味著死亡,就像史考特的遭遇一樣。麥金托許的爐子也壞了,現在用的是備用的。運補隊能走多遠,竟然要靠爐子來決定,也滿諷刺的。

為了怕無謂傷亡,喬伊斯令 Jack 等三人提早在80度折返,他與麥金托許六人合用兩個可能故障的爐子,繼續南行。不過 Gaze 懷疑喬伊斯想利用機會找麥金托許的麻煩,或提早與薛克頓會面,說隊長的壞話,因此對喬伊斯產生反感。

喬伊斯的狗隊進展不錯,而麥金托許三人只能蹣跚前行。一月九日麥金托許知道自己身體太虛,把領導權交給喬伊斯,直到運補作業結束。依照計畫,喬伊斯應該在抵達81度後將狗隊交給麥金托許,先行折返,以免消耗太多糧食。但麥金托許等三人體力極速下降,無法將剩下的物資運到冰河腳再回小屋岬。如強迫他們三人回頭,由喬伊斯接下剩下的任務,等於公然叛變,這條路也行不通。此外兩組人的爐子都有問題,隨時可能故障。離基地那麼遠,夏天將逝,爐子故障的那隊沒有生還機會,所以喬伊斯等三人討論後決定繼續前行,一起行動,萬一壞掉一個爐子還有存活希望。一月十八日抵達82度。

一月二十二日 Spencer-Smith 狀況惡化走不動,自願留在帳篷中等候,由剩下五人尋找 Mount Hope 山腳的貝德摩冰河底端,薛克頓指定的位置,以設置最後一個補給站。其實麥金托許也走不動,卻堅持不肯留下,喬伊斯只好帶他同行。一月二十六日由喬伊斯、Hayward、Wild 建好最後的(83度)補給站,眾人折返。找到無法行動的 Spencer-Smith,將他裹在睡袋放進雪橇,繼續向北趕路。

因為原先只算計三人前往冰河腳,現在多了一倍,所以糧食燃油短缺。加上體力下滑又拖慢速度,能否順利返家成為大家心中的疑惑。壞血病正在肆虐,出門最久的麥金托許、Spencer-Smith 及 Wild 最早發病也最嚴重。

六人一路掙扎,二月十八日離存糧豐富的 Bluff depot 12 英里遠時又為風雪所困,五天無法行動。不斷減糧,眼看就要步史考特後塵,決定趁二月二十三日稍微放晴全隊出發。出發沒多久麥金托許走不動了,只好請 Wild 留下照顧麥金托許與 Spencer-Smith,剩下三人前往補給站取糧。12 英里的距離因為風雪再起,走了三天才到。大吃之後又逢暴風雪,直到二十七日才有辦法攜帶糧食狗食折返,二十九日抵達。Wild 身體尚可,麥金托許勉強能走動, Spencer-Smith 狀況不太妙,必須躺在雪橇上。

看到狗隊在饑渴之下仍有辦法拉動雪橇,而他們幾乎連自己的身體都拖不動,喬伊斯很感慨,也很慶幸沒在缺糧時把狗殺了充饑。六人再度北返,但麥金托許走沒多久就停擺了,只好坐橇,由四個虛弱的隊友拖兩個人前行。終三月一日抵達 Bluff depot。三月四日下午 Hayward 倒下,只能坐雪橇。三月五日共有三個人坐橇。三月七日麥金托許和 Hayward 勉強能走動,可是速度太慢。為了趕快取得新鮮食物拯救大家,麥金托許決定帶三週糧留在帳篷中,由喬伊斯等人載走 Smith 及 Hayward。三月八日五人和麥金托許分手。三月九日 Spencer-Smith 死亡。存活的四人在三月十一日抵達小屋岬,大吃乾燥蔬菜與新鮮海豹肉,三月十四日把 Hayward 留在小屋,其他人回去救麥金托許,三月十八日返回小屋,Hayward 還活著。

這趟運補之旅從九月一日到三月十八日,總共走了 160 天,1561英里(小屋岬到 Mount Hope 來回約 830英里)。用壞三個爐子,帳篷撕裂,鞋子穿破,衣服上都是洞,睡袋也裂開,犧牲一條性命,不過任務達成了。他們創下了(至少在當時)在南極活動最久,距離最長的記錄。

困在小屋養病,雖然肉食足夠,但沒有火爐,只能燃燒冒黑煙的脂肪取暖及烹飪。小屋隔熱又差,生活環境惡劣。極光號現況與留守埃文斯角的人是否安全,無人知曉。五月八日麥金托許堅持要和 Hayward 前往埃文斯角,令其他人等海冰增厚後再拉橇帶器材前往會合。喬伊斯指出風暴將至,但麥金托許不聽勸告執意出發。記得去年冬天麥金托許“衝回埃文斯角”的提議嗎?這次他真的“衝出去”了,認為兩三小時就能趕到安全之地,所以未帶睡袋,隨身只攜帶少量巧克力與海豹肉。兩小時後天候變差,接著風雪颳了兩天,風勢稍靜後大家再沿途尋找,只看到他倆的足跡延伸到一片新結的海冰上就斷了,表示先前走過的海冰已經被風吹走。再過去找不到任何痕跡。至於兩人是否平安抵達埃文斯角,無法查證。

七月十五日海冰夠厚,又逢滿月提供亮光(南極冬天不出太陽的,不過當晚剛巧月蝕),喬伊斯等三人離開小屋前往埃文斯角,到了之後才確定麥金托許和 Hayward 失蹤。他們日後多次組織搜索隊,希望找到兩人的遺體或遺物,都沒成功。因為麥金托許把資料隨身攜帶,所以許多探險細節無法澄清,而他也不能為自己的行為提出辯解。依照 Kelly Tyler-Lewis 寫的內容,他欠缺知識及領導能力,又剛愎自用,喬伊斯反而成了大英雄。但是真相是否如此,還是我們只讀到作者特意挑出來的內容?如果麥金托許沒有能力,薛克頓不會把這重責大任交給他,因為羅斯海支隊是薛克頓穿越南極大陸後的存活關鍵。如果喬伊斯本事那麼強,早就認識他的薛克頓為何不指名由他帶領運補作業?書本最後也記載了不少喬伊斯爭名的小動作,以及其他隊員對此事件的看法。我想,應該還有許多互相衝突或矛盾的史料沒呈現出來,就等有心人去研究了。

返鄉

極光號五月六日隨浮冰群漂走後並沒有沉沒,但舵毀了,煤也快光了,直到隔年二月才逐步脫離冰封。因為船況不佳,四月三日由 Otago Harbour Board's tug Plucky 拖回 Port Chalmers。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人力物資都吃緊,去那裡找錢修船,要怎麼弄到煤回去救人?英國原本就不支持薛克頓這次的探險,在戰事吃緊時自然不願出面。薛克頓行前已經欠下不少錢,堅忍號人員還是靠烏拉圭及智利伸出援手才脫困的,要再借錢救人,而且才區區十人,比任何戰場上受困的官兵都少,又與國家存亡無關,實在很難。最後英國與澳洲政府還是出面了。

接下來的過程很單調:修船,裝貨,開往麥克默多峽灣接人,再度尋找麥金托許的蹤影,回到紐西蘭。隊員解散,投入戰場,等著薛克頓把薪水付清,一些團員受勳表揚,沒被推薦的氣得哇哇叫……。薛克頓當初為了籌措經費,賣掉報紙獨家新聞,預售書本版權,賣掉影片照片的版權,團員簽約時還註明在探險期間所做的筆記日記,甚至繪圖,都屬於薛克頓所有。影片、訪問與演講因為詳述拯救堅忍號船員的驚彩過程而大受好評,讓薛克頓還清部分債務,不過《SOUTH!》這本書的收益全簽給債主,再怎麼大賣薛克頓都賺不到。有不少人質疑羅斯海支隊的落難與薛克頓準備不周有關,所以他在演講或宣傳時刻意避開羅斯海支隊的細節,只強調他自己的遭遇。

或許因為薛克頓沒有大力宣傳,羅斯海支隊的光芒也黯淡下來。不過他們雖然面臨經費不足、時間緊迫、欠缺經驗等壓力,並且被意外孤立在荒涼的南極海岸,只保留身上穿的衣物與不足以過冬的食物、燃料,不確定將來能否獲救,卻仍能堅持下去,幫薛克頓建立起四百多英哩的補給線,這是創造歷史的英雄行徑。面前堆積如山的補給箱,他們在隆冬缺糧缺油時仍能把持立場不去動它,只因為那是薛克頓存活的生命線。如果薛克頓在堅忍號沉沒後的冰海逃生是最輝煌的極地歷險事蹟,那麼羅斯海支隊的遭遇可稱得上是最偉大的極地犧牲。雖然這些物資沒派上用場,日後的探險隊也沒找到它們,甚至連他們的犧牲都被薛克頓歷劫歸來的奇蹟掩蓋了,可是只要你肯深入挖掘,就不禁對他們的努力感到肅然起敬。


參考資料:

  1. 喬伊斯(Ernest Joyce)-維基百科
  2. Quest for the Pole: Historic Antarctic Land Journeys
  3. Shackleton's Lost Men
  4. Ross Sea party
  5. 西洋旅行探險文學一百強(上)
  6. 西洋旅行探險文學一百強(下)


2008/09/10 LYS

Sledging In A High Wind—E. A. Wilson, del.
Sledging In A High Wind, downloaded from Project gutenberg
from: 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


回前頁    回首頁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