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夏天,法國人 Gontran de Poncins 進入北極圈以北的威廉王島(King William Island,加拿大境內)旅行,與當地的伊努伊特人(Inuit)居住,並學習他們的文化。 在外人的眼光看來,伊努伊特是個未開化的野蠻民族,他們有許多不文明的行為:分享妻女的“性氾濫”作風,擅取他人財物享用,居所污穢不堪,飲食腐臭不健康,不注重個人衛生,不努力儲蓄改善生活。不過從伊努伊特人的眼光來看,白人也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行為,與不合情理的舉動。因此他們稱這些外來客為“Kabloona”,白人,指難以理解的外人。 作者與他們生活了十五個月,漸漸了解造成這些行為的真正原因,以及自己的無知,並學會欣賞他們互助共享的精神。逐漸地,他從伊努伊特人口中的“Kabloona”轉變為“Inuk”(人),也就是和他們一樣的人。想了解這個神秘民族的文化與背後的意義,不妨讀讀這本書。
謬爾(你知道是誰吧!不知道的話請古狗一下。)1879 年坐船到阿拉斯加探訪。小船穿梭在狹窄的水路,兩旁是冰封的懸崖與大塊浮冰,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冰堡在陽光照射下閃耀光芒,給人一種孤獨的寧靜。有時候冰山碎裂,大塊冰面崩塌入海,激起大浪,陷小舟於危險。當海面滿佈浮冰,大霧迷矇,將視野遮蔽,他們必須尋找不會被冰山撞毀也不會凍結的海灣避難,等天候好轉。他多次在冰河的出海口登陸,順著融雪小溪上溯,一訪冰河末端的冰瀑與冰磧石,甚至設法爬上冰瀑,跳望遠處的山峰。 謬爾一邊欣賞,一邊探險,曾經遭逢風暴而險些翻船,也曾因浮冰漂動,船隻差點被水道兩邊的冰山夾碎。還有一次輕裝爬上冰河,卻在回程時迷途,受困於滿佈冰隙的冰河,天色已暗,好不容易才脫困返營。 謬爾的用詞優美,就算是不斷出現的冰瀑,每次使用的句子都不同,整本書鮮少有重覆出現的形容詞。如果你希望欣賞阿拉斯加原始之美,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如果你想增進自己的英文詞彙,這本書更不可錯過。不過光聽他描述那些美景就令人陶醉了,其他的收獲都已經不重要了。
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和歐文(Andrew Irvine)究竟爬上聖母峰頂了沒有? 馬洛里在1920年代三度嘗試攀登聖母峰(Mount Everest,珠穆朗瑪峰)。1924年六月第三度從東北山脊路線嘗試時,營地的隊友看到他與歐文的身影出現在山脊,離峰頂只剩數百公尺。雲朵隨即遮住視野。在期待中眾人等了又等,卻不見他們下山。他們是登頂失敗,還是成功之後在下山時失事,成了世紀之謎。 1953年紐西蘭的希拉瑞爵士(Sir Edmund Hillary)與雪巴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從喜馬拉雅山的南坳挺進,沿東南山脊路線雙雙登頂成功。在山頂上兩人並未尋獲任何人類留下的痕跡,因此推論馬洛里當年並未登頂。雖然多數人認為希拉瑞爵士是第一位踏上聖母峰頂的人類,但仍有人力爭馬洛里才應該獲此殊榮。此外還有人主張丹增諾蓋才是率先登頂的第一人。
1999年馬洛里的屍體被 Conrad Anker 發現了。可是屍體附近找不到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或文字記錄來說明最後那幾小時的行蹤。他究竟是在上攀還是下撤時失事身亡,還是無法解答。Anker 自己也是傑出的登山家,為了解答這個謎,他嘗試以馬洛里當年的登山技術∼徒手攀登(free climb),看看是否能征服頂峰。攀爬聖母峰從北坳開始依序為: 這本書不但介紹馬洛里的生平與過去數次的嘗試,也詳細敘述屍體尋獲的過程,及附近的其他發現。書本還對當時是否成功攻頂提出分析,並輔以自身的登山經驗作為佐證。對這個謎團有興趣的朋友,這是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1911 年英國的史考特嘗試從羅斯海抵達南極點,犧牲了五條人命。詳細介紹請看我寫的史考特與阿蒙森的南極競爭與史考特與阿蒙森的南極時間表。
1914 年阿蒙森爵士嘗試從威德爾海穿越南極大陸,並派遣羅斯海支隊(Ross Sea Party)在對側的羅斯海建立補給線。兩支隊伍都以失敗收場。詳細介紹請看我寫的隱藏在薛克頓南極光芒背後的英雄 - Ross Sea Party - 。
現代的阿拉斯加仍然不減魅力。作者帶著家眷到該地居住一年,並將他精彩的體驗寫成文章。他還在隆冬之際大膽拜訪一位初識的朋友,該朋友住在連當地人都視為畏途的荒野。作者還跑去體驗伊努特人的捕鯨與漁獵過程。全書充滿了獨特有趣的生活經驗。
2009/01/14初稿,2009/05/14更新 LYS
|